釋名
「凍頂」為地名,一指台灣南投縣鹿谷鄉「麒麟潭」邊的「凍頂山」,據說是因為先民早期無鞋可穿,寒冬必須「凍著腳尖上山頂」而得名。一指台灣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的「凍頂巷」。
茶種來源
一說是1855年(清朝咸豐年間),鹿谷「林鳳池」赴福建應試,高中舉人,還鄉時,自武夷山帶回36株青心烏龍茶苗,其中12株由「林三顯」種在「麒麟潭」邊的「凍頂山」上而來。最早是凍頂山一帶茶農,以甕裝茶販售,又有「凍頂甕裝烏龍茶」之稱。
一說是世居鹿谷鄉「彰雅村」「凍頂巷」的蘇姓家族,其先祖於清朝康熙年間自中國大陸移民台灣,自乾隆年間已往「凍頂山」開墾種茶。
產地
早期發源於鹿谷鄉的「彰雅村」「鳳凰村」「永隆村」,之後擴及鹿谷全鄉。
特點
* 手工摘取,一心三葉或一心兩葉
* 茶葉成半球狀,色澤墨綠,邊緣隱隱金黃色。
* 沖泡後,茶湯金黃,偏琥珀色,帶熟果香或濃花香,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十足,帶明顯焙火韻味。
* 茶葉展開,外觀有青蛙皮般灰白點,葉間捲曲成蝦球狀,葉片中間淡綠色,葉底邊緣鑲紅邊,稱為「綠葉紅鑲邊」或「青蒂、綠腹、紅鑲邊」。
凍頂貴妃茶
*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鹿谷鄉民重建家園,無意中讓小綠葉蟬(浮塵子)大為肆虐,茶農為重振茶區,多施氮肥,以吸引更多小綠葉蟬棲息,經鹿谷特有的山嵐雲霧滋潤,將採收的著涎茶菁結合凍頂烏龍茶傳統工序而研發出具有果香與蜜香的凍頂貴妃茶。
* 以青心烏龍為原料,產季集中在夏秋,發酵度20-30%,焙火4-6分,是「中發酵,重烘焙」的茶。有別於「重發酵,輕烘焙」的東方美人茶。
* 毛茶需以龍眼炭烘焙三次,使蜜香愈來愈重,且越陳越好喝,可作為陳年烏龍茶收藏。
* 沖泡溫度90-100℃最佳,也適用冷泡法。
* 茶湯橙紅色,如琥珀般。口感甘甜,帶蜜味及荔枝香。
* 命名緣由:茶葉外觀白毫顯露,茶湯如琥珀般剔透,不僅有東方美人茶的蜜味及荔枝香,更有凍頂烏龍茶的「綠葉紅鑲邊」,有如貴妃般雍容華貴,故名「凍頂貴妃茶」。
參考資料
* 《台灣找茶》 吳德亮 2005 聯合報出版 ISBN 9868140609
* 《台灣茶鄉之旅》 坪林茶葉博物館編 2004 聯經 ISBN 9570827947
出處:維基百科-凍頂烏龍茶
* 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
「凍頂」一詞來自原地名,也就是茶產主地:臺灣省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的凍頂臺地。
凍頂臺地終年無霜雪,雲霧繚繞,又是黃土性質,溫度適中,非常優於茶樹生長的環境。
凍頂茶是由青心烏龍或者軟枝烏龍茶種栽種而成,所以又稱凍頂烏龍。
凍頂烏龍是介於綠茶(無發酵)與紅茶(有發酵)之間的青茶類的半發酵茶,又因製作過程會經過布球揉搓(又稱團揉),外貌會結成半球型,另稱半球型包種茶。
凍頂烏龍茶的特色為色澤墨綠,葉邊鑲紅,沖泡出來的茶色金黃,特色是香味濃鬱,茶味回甘,為臺灣著名的名茶之一。
辨別凍頂烏龍茶的方法,可看它的葉子是否為青綠色並有無緊結成半球狀;茶的顏色是否為蜜綠並呈現光澤;茶汁香味有花香一般的濃鬱;飲用會回甘並帶有果香;泡完的葉子,葉邊會紅變,這也是過去做茶人所謂的半頭青。
* 撰稿者: 王怡心
* 投稿日期:12/01/2005
* 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
* 資料出處:
o 徐永成《名山出好茶》,宇河出版
o 周君怡《清心泡壺台灣茶》,太雅生活館出版
o 範增平《生活茶藝館》,麥田出版
* 參照詞條: 文山包種茶(文建會)、客家擂茶(文建會)、洛神茶(文建會)、麵茶(文建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