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加拿大之後,似乎多了些時間(應該是很多時間),我刻意不讀這幾年慣讀的工具書,而找些老故事來看。
是因為讀慣了工具書,還是因為在學校讀的文學未入心?考試急著找譯本,老師發的文學作品影本通常只截錄部份,為了在短短幾個月間教給學生大量的流派和時代,在字裡行間尋找聲韻形式,卻失了”體會”的精神。
收拾行李時偶然看到一份當時教授影印給我們的文章,是一位台大外文系的外籍教授寫的”Naïve Reading”,提到台灣的學生太過著重在形式,卻完全忘了要以最單純的心態來閱讀。十年後再看這篇文章,原來說得如此精闢!當時在學校裡讀,恐怕也是為了分析所謂”英文教育之流變”或”現代文學教育之迷思”等等看不懂想不透的題目。
忽然想起這些事,因為今晚重讀了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湖濱散記(Walden),志文出版,孔繁雲先生翻譯。這是所有念外文系必讀的小說,可能很多人只讀了教授逼迫的一小段本文,一大段思想分析。今晚著實的讀了幾段,發現它其實和工具書一樣有趣,而且孔先生花了兩年的翻譯真是漂亮。這是梭羅的生活詳記,從蓋房子到記帳,到田野小動物的素描,簡直可以說是部落格的始祖!150年後讀起來,可一點也不老氣呢!
截一段梭羅描寫他去偷松鼠的栗子,好可愛
“當栗子成熟時,我也貯存半蒲耳以防冬天。在那個季節裡,肩上背著袋子,手裡拿著棍子,漫遊在林肯鎮的、當時仍為一片無邊無際的栗樹林中,看到的是蕭蕭而下的無邊落木,聽到的是紅色松鼠和鰹鳥不停的尖叫,此情此景,真是令人難忘;如今這栗樹林已如枕木一樣,長眠在鐵軌之下了;松鼠和鰹鳥之所以尖叫,是因為我有時偷取了牠們的部份帶著外殼的栗果;我所以要偷,是因為牠們所挑選的帶著外殼的栗果,裡面一定包含著上好的栗子…”
連中譯本都這麼好看的書,建議可以看完整個故事再回頭看序言和思想。
在Gutenberg上有免費的英文版可以下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